查看原文
其他

郝妙海:几张特殊的老照片

2017-04-14 郝妙海 太原道

春节期间,从相册中翻出几张小照片。照片极小,影像也很模糊,但这些摄于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的小照片,却反映着一些那个年代特殊的场景和事件。这些事件,现在提起来仍让人感叹不已,而这些场景,已永远不可能再现。特挑出几张,作个介绍:


 

(一)

 

这是一张摄于1967年秋的小照片。那时,我尚算是太原十五中的学生。本来,1966年我在那个学校就高中毕业了,可“文化大革命”一起,一切都乱了套,原本接下来应该的高考被一推便推得没了音讯。大部分学子在短暂的狂热之后,开始了漫长而毫无希望的等待。19679月,本该是新学年开学的日子,而满太原全是武斗的火药味,百无聊赖的几个同学一碰头,便骑车出城,直奔晋祠而去。于是,便有了摄于晋祠庙院内的几张小照片。

相片中的两人,那个站着的是本人,蹲着的叫遆君贤     ,当时的同学兼“战友”,惜1969年我从学校返乡后再未谋面。而我们身下的那株树,正是周代所植,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的“晋祠三绝”之一的“齐年古柏”。此等“糟践”国宝的行为,如今让人难以想像。可当年时处文革的大乱时期,我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“爱护文物”的观念。进庙门时要不要票不记得了,但进庙后随便玩并无人管,于是,当我们发现这株粗壮而倾卧的古柏后,几下就爬了上去。

 

(二)

 

我所在的武家庄村,地处晋阳湖北畔。1956年,由于晋阳湖建设占地和建坝取土,全村的粮田面积从原先的2000多亩锐减到500多亩。1965年,毛主席发出“农业学大寨”的伟大号召后,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成为学大寨的一项主要的生产措施。每年的冬、春农闲季节,大队都要有计划地动员全体劳力大干一场。这样的农田建设持续了有十年之久,终将全村荒地和低产田开垦,改造为1200余亩稳产高产的稻田,菜田。

然而,当年的劳动工具十分简陋,落后,每个队仅有几辆小平车可资利用,大多数土方搬运得靠抬,担才能完成。本照片拍摄于1972年春节前,姑娘们正在村西一个叫高沙堰的地方担土垫地。

 

(三)

 

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十年中,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许许多多恒古未有过的大事件,“知青插队”即是其中一件。其高潮起于19681222日发表的毛主席那个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贪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”的“最高指示”。其后的十来年中,全国每年都有几十万,上百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,落户,于是,在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,便随处可见知识青年的身影。

我所在的大队,地处太原近郊,人多地少条件较好,是很多知青及家长都希望落户的地方,当时接纳的二十多名知识青年差不多全是走“后门”来的。1972年夏初,水稻插秧即将开始,当时的《太原报》社一位姓程的记者,来我村在秧田中摆排了好几张小照片,这便是过后他送我的其中一张。照片中,围着白毛巾的农民叫雷福贵,是当时的农业大队长,三个姑娘中有两个是知青,老雷正教她们如何识别稻秧和稗草。当年,这张小照片好象在《太原报》登过,说明记得是“武家庄大队党支部加强对知青的教育工作……”。

 

(四)

 

《三上桃峰》是“文化大革命”中的1973年由山西省文化局组织编演的一部现代晋剧。不料甫一上演,就被四人帮及其爪牙无中生有,上纲上线定性为“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,“为叛徒、内奸、工贱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翻案”的“大毒草”,掀起一股批判的浪潮。

这张小照片,拍摄于1973年的腊月。正在苇场上滤苇只的社员们,被上级有关部门临时聚拢来开批判三上桃峰的现场会。那个手拿报纸发言的,是一位公社干部。尽管照片很模糊,但也可以看出,念报纸的人无精打采,听批判的社员们面无表情,现场并不热烈。

 

(五)

 

文化大革命后期,我村的“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”曾一度十分活跃。由于有票儿班、秧歌班的深厚传统,加上大队干部的全力支持。他们排演的《智取咸虎山》,《红灯记》,《沙家滨》等曾远赴寿阳等地演出,轰动一时。1975年,“普及大寨县”掀起高潮,当时的太原市南郊区开始了浩大的治汾工程。本照片拍摄的就是我村宣传队在治汾工地慰问演出的情形。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郝妙海更多作品:

郝妙海:绝迹的儿时游戏钓“河西”

郝妙海:女孩们喜欢的儿时游戏跳“窟联联”

郝妙海:讲究团结互助的儿时游戏“齐齐溜”

郝妙海:表达草民诉求的儿童游戏“天下太平”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打扳球

郝妙海:晋源的儿童游戏“簪簪簪”

郝妙海:老鹰捉小鸡,几代人共同的童年游戏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“丁悠儿”

郝妙海:晋源话里的“藏门门”

郝妙海:晋阳湖赞

郝妙海:通往晋祠的那条“汽道”

大年初一烧懒香

晋源的隔年捞饭

过年说说天地爷

晋源的“年气气”

记忆中的“忙年歌”,一部实用的春节生活指南

太原童谣:雁儿雁儿排溜溜

晋源的土地爷洞洞

郝妙海:远去的水西关

郝妙海:太原的苇

郝妙海:社家鼓,太原锣鼓的根

郝妙海:“拉锯、扯据”,温暖的儿时回忆

郝妙海:乡村事筵,从未走远的浓浓乡俗

郝妙海:从《太原县志》看村庄兴衰

郝妙海:“毛鬼神”是个什么鬼?

郝妙海: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

郝妙海:夏日虫戏,太原的乡村故事

郝妙海: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“圪”字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